1. 【案例描述】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最突出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古代医家称小儿科为“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功成业就,为中国小儿科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钱乙自幼就精勤好学,受《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他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处方用药方面,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钱乙创制了“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是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肾气丸的加减化裁而成的,用来当作幼儿补剂。此外,他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钱乙最早出名就是因为他的“颅囟方”,凭此给长公主的女儿看病,从此声名大噪,被授予翰林医官院中医学官职。后来又以“黄土汤”治好了皇子,受到宋神宗的召见,被提升为太医丞。
据说有一次他被一位皇亲请到家里,给皇族小儿看病。钱乙诊断之后表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此病不用服药都可痊愈。停顿了一下,他指着一直站在小儿身边的弟弟说,这个娃儿恐怕不久要发生令人惊恐的暴病。一家人很是生气,觉得钱乙胡说八道。生病的没事儿,反而是健康的弟弟得了暴病。眼见为实,他们自然不相信钱乙所言,将钱乙给轰了出去。但是没想到第二天,那个弟弟就突然发起了羊癫疯。家里人吓了一大跳,一下子就想到了钱乙所言,赶紧再将钱乙请来。钱乙治疗后,仅三天那孩子就痊愈了。只从这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钱乙医术的精明。
【思政映射点】
儿科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受到小儿身形小、没有长全、十分脆弱的原因,给小儿看病比给大人看病难多了。在现代社会,借助各种医学工具给小儿看病都是一个问题,在古代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给小儿看病更是难上加难。
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凝聚了钱乙毕生的心血,是他留给现代儿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此书为历代中医所重视,研究儿科必读之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本案例中钱乙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更与他“专一为业,垂四十年”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里,人心很容易变的浮躁浅薄,变的急功近利。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更应该学习钱乙专注敬业、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信念”,专心服务于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