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三 医学伉俪的“特殊重逢”
发布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2

案例描述

2019年9月25日,一场特别的接收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举行医学伉俪李秉权、胡素秋的骨骼标本,按照他们的生前遗愿,捐献给学校用于医学教学。为表达敬意,学校将两人的骨架立在一起,置于科学馆入口的屏风前。“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2005年3月,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10年后的2015年冬,李秉权的妻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2015年9月25日,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会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

11 “重逢”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云南著名的医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两人作为医学人才于1950年被聘到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1956年昆明医学院建立,夫妇俩成为昆医首批教师和医生。从那时起,他们再没离开过医学领域,直到去世前几年,还坚持在专家们诊坐诊。晚年,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又做了同一个决定,百年后把遗体捐献出来。2000年,夫妇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两位老人生前的愿望实现了,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在逝去后永远相依,也延续了自己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

思政映射点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诊疗手段都离不开解剖,可以说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一位捐赠者在捐出大体时说:“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错开二十刀,不愿在病人身上开错一刀。”只此一句话,就足够称得上“良师”二字。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他们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校的学子,让学生们去感受着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用自己的百年之躯教会我们最宝贵的人体知识,虽无谆谆教导,但却润物无声;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我们诠释生命的意义,虽无循循善诱,但却鞠躬尽瘁。他们不言不语,却铮铮诉说着生命的圣洁和奉献的高尚……

有时,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通过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的事迹教导医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感受医者的情怀,思考医学的神圣使命,做崇尚医德、献身医学的模范,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