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感觉剥夺实验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次数:14


课程名称

护理心理学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理论16,实践3

学分

1

授课对象

本科护理、助产

授课教师

杨昕岳

案例名称

感觉剥夺实验

思政元素类型

仁心仁术、责任奉献

案例所属教学内容

  心理学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概念、特性及重要性

能力目标将感知觉的特点灵活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思政目标学会共情病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

案例描述

                      

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入,如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没有图形视觉;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触觉;头枕在用U形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7天之后,受试者出现感觉剥夺的病理心理现象: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主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神经症征象等。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了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的心理状态不可缺少的条件,剥夺人的感觉,所有高级心理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人的身心就会变得不正常。感觉也是医护人员共情病人、实现人文关怀的基础。

 

案例融入方式

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

教学设计

教师讲授:感觉剥夺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避免对病人不利的感觉剥夺呢?

教师总结: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的心理状态不可缺少的条件。病人需要安静是相对的,过于安静相当于感觉剥夺,就会感到无聊、孤寂、忧虑、抑郁,所以还必须有适当的活动与刺激,如病友之间的交际、亲友的探视、医患之间的交谈、户外活动、室内娱乐等,尤其对于隔离的病人,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刺激。

教学反思

 

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但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联系临床护理工作,能帮助学生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护理工作中,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同理心,同时激发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兴趣。